青训外教:欧洲足球梦与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之争
12月20日讯 在接受杭州网专访时,来自塞尔维亚的外籍教练内博伊萨·伊利奇谈到了他眼中的中国校园足球。自2016年起在中国工作,并于2021年加入江南实验学校执教,这是他在华带领的第四支校队。
当被问及选择来中国工作的原因时,持有欧足联A级教练执照的伊利奇坦言:“一方面,这里的薪水相对更高;另一方面,我也渴望新的体验和冒险,以感受不同文化,这确实很有趣。”
近年来,“12岁退役”的现象如阴霾般笼罩着中国校园足球,由于升学压力增大,不少天赋异禀的孩子未能继续追求他们热爱的运动项目,包括足球。对此,伊利奇深表理解。他表示:“虽然我没有在这里上过学,但我知道学生们学习任务繁重,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学习,有时候真的难以平衡。”他补充道,在他的观察中,中国许多潜力巨大的孩子本可以十年后去欧洲踢球,但家长常常强调“学习是第一位”,导致一些孩子放弃了足球。
相比之下,在塞尔维亚,大多数父母会支持子女参与足球活动,即使成绩不佳,也不会受到太多责备。“小时候,我父母总是鼓励我参加每场比赛,因为如果表现出色,就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,”他说。然而,他也意识到两国国情与文化差异,使得这种情况难以直接比较。“若现在踢球的小朋友将来结婚,他们的下一代或许会拥有更好的体育基因,同时更加支持孩子从事这项运动。”
对于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,伊利奇指出:“当然,我理解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入好大学、未来生活得更好。但任何事情都应找到一个平衡点,我们正在努力寻求这个平衡。同时,让家长明白,通过足球锻炼不仅能帮助他们成为健康的人,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,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益处。”
"我们的队员需要更多比赛。" 伊利奇提到,在塞尔维亚,每周几乎都会进行一次比赛,而在中国则显得较为稀缺,有时甚至要等上一两个月才有一场赛事。他认为,如果只是在训练而没有实际比赛,将无法评估训练效果,因此通过赛事反馈才能发现问题并改进。
此外,他建议年轻选手应该尽早接触11人制足球。“8人制场地对于15岁的青少年来说太小,从12岁开始就应该转向11人制,”他说。这段时期正是技术定型的重要阶段,应尽快适应正规的竞赛环境,“也许如今他们可以轻松射门成功,但随着场地变大,很可能以后就做不到了。”
然而,更频繁的比赛以及正式培训意味着需要建设更多、更专业化的设施,以及提升教练水平。对此,伊利奇非常清楚这一挑战所在:“想要改变这些确实困难重重,目前很多学校缺乏合适规模的大型操场,还有部分教练经验不足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他所说的是针对校园球队,而非职业俱乐部青训体系。
虽面临诸多问题,中国校园足球仍然展现出逐步改善的发展趋势。在过去七八年的经历中,作为见证者之一,伊利奇欣喜地看到变化发生: “刚来的时候不少学校还没有成立 足球队,如今几乎所有学校都组建了球队,而且越来越多人关注并讨论关于 football 的话题,这都是积极信号”。
图片来源:杭州网